温室辣椒栽培与管理
适合金塔地区种植的品种有37-94、航椒8号等。选择饱满、健康的辣椒种子,并利用相关技术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出芽率。
1.育苗。采用穴盘基质育苗,选用72孔或128孔穴盘。在装盘准备工作中,应将基质高温灭菌,加水拌湿装满压实。
2.播种。早春栽培应于1月中上旬进行播种,秋延迟栽培应于7月中上旬进行播种。播种时,每穴点播一粒种子,覆盖1cm基质,灌透水后盖上地膜保温,提高种子出苗率。
3.苗期管理。出苗前,保持白天温度30 ℃,夜间温度15~20℃,地温15~18℃;苗出齐后,保持白天温度20~26℃,夜间温度12~15 ℃;在幼苗2片子叶平展到真叶破心期间,一定要严格控温、控水,以防秧苗徒长。幼苗2片真叶时,相对湿度70%~75%;3叶以后,相对湿度65%~70%。为防止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的发生,喷施阿米西达1500倍液、质量分数15%霉灵600倍液,或15%四霉素600~800倍液。定植前7~10d进行通风炼苗。育苗期,需确保土壤湿润,并增加浇水频率,且要对浇水量进行严格控制。夏秋育苗阶段,早晚采取灌水处理,冬春育苗阶段,晴天上午也能灌水。
二、移栽定植
1.施肥。定植前一个月进行整地,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3000kg,复合肥和钙肥各15 kg,均匀撒入田中,再深耕30cm。
2.闷棚。将麦草均匀地铺在地面上,土地旋耕后用塑料薄膜覆盖,只留进水口浇水,将质量分数0.5%阿维菌素(线消等)13kg随水冲入,之后进行闷棚。闷棚时间不短于15d。闷棚结束后清除地膜,进行2次旋耕和2次浇水。用20d的空闲时间排除土壤的药物残留。
3.起垄。起垄有助于增强地温、促进辣椒光合作用,并能提高土壤的通透性,增强辣椒根系活力、提高辣椒抗逆性;而且起垄还有助于排灌,提高土地的集雨保墒能力,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等。按80cm、50cm的宽、窄行起垄,垄高25~30cm,沟宽30cm。
4.移栽。当幼苗长到4~5片真叶时,苗株可进行移栽定植,若在春季种植,应选择冷尾暖头天气;若在夏季种植,应选择晴天午后定植。定植密度应根据栽培季节调整,春季栽培株距多为30cm;秋延后栽培,可将苗株适当密植,株距保持在25cm,定植完毕,应保障水资源充足,便于植株定根,提高辣椒苗的成活率。
三、田间管理
1.温度管理。缓苗期对日夜温度进行合理控制,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。定植后缓苗结束需对大棚内的室温进行下调,有利于壮秧。开花结果初期,对日间和夜间温度进行严格控制,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。深冬季节需适当提高温度,当棚内温度达到30℃,要采取通顶风处理,待室温降到25℃时停止通风。夜间温度超过10℃时要进行保温覆盖,避免温度过低。春夏季节,辣椒结果盛期,需对日间与夜间温度进行合理控制,夜间温度保持在15℃以上,无需放苫处理。
2.水肥管理。温室土壤湿度维持在80%较适宜,选取滴灌系统更利于辣椒的生长。在无法确保滴灌条件的情况下,生长前期,可使用塑料水管对每株种苗定期进行适量的浇灌。待门椒开花超过7d,追施磷酸铵、硫酸钾和硫酸二胺。首次采收完成后,通常单次采收,需追施适量的三元复合肥,确保辣椒生长。
3.植株调整。门椒开花前后,对门椒下部主茎叶片之间存在的腋芽采取合理摘除,对接口下部萌发枝条及时摘除,对老病叶片以及生长发育不良枝条及时处理。辣椒采收完成后,彻底减除量多的细弱枝条,避免早春生长的枝条过多而产生拥挤;要对弱枝以及徒长枝进行疏剪,确保辣椒生长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。
四、病虫害防治
1.猝倒病。猝倒病多在辣椒苗期发病,其症状表现为幼苗土表上的茎基出现水渍状病斑,之后,病斑逐渐变为黄褐色,并干缩为线状。该疾病发病较快,子叶未凋零前,幼苗突然倒下。在湿度较大时,病株与附近床面上长出白色絮状的菌丝。在种植辣椒时,选择地势较高、排水良好、避风向阳的区域。在育苗期,喷施磷酸二氢钾1000倍液,能够提高辣椒的抗病性。构建正向空间电场,诱导土壤溶液和植物根系之间产生水电解反应,提高辣椒根茎的含氧量,增强根茎活力,有效预防猝倒病。猝倒病发病后,可采用浓度为70%的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灌根或喷雾。
2.疫病。一旦辣椒苗株感染疫病,叶片会产生暗绿色的病斑,潮湿部分的叶片出现腐烂现象,茎枝处病部有暗褐色的斑块或者条纹,在病斑上部的枝叶也会很快枯萎、脱落,苗株死亡。在苗株的茎基部,常会出现褐色腐烂,病处有白色菌丝。具体防治时可采取进行轮作,并在种植前深翻土壤,适量增施氮肥、磷钾肥和腐熟肥等,促进辣椒壮株。进行高温焖棚,降低温室内病菌,提高辣椒植株的抗病能力。选择抗病种子,提高种子的抗病性。疫病发生后,可选择浓度为68.75%的银法利喷洒病株,每 7~10d施洒一次,2-3次后,疫病几乎能痊愈。